《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感——华力王继华-和记娱乐网页

《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感——华力王继华
发布时间: 2015-02-26 14:02  来源: 本站编辑

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

      断断续续看完了张新颖的力作:《沈从文的后半生》。时常掩卷长思,细细体会沈先生当时的处境和思想。由于学识、阅历和修养不能和沈先生相比,上部内容(1948~1965),没太多的共鸣,只能"看",了解些解放初到"文革"前沈先生的经历。

      下半部(1966~1988),结合一些亲身的经历,时常有些感动。特别是看到沈老晚年越来越容易流泪时,心情格外沉重。

      沈老本来就是感情纤细敏锐的人,同时也是个隐忍的人。但是随着年岁增大,流泪渐渐变得多了起来。为自己伤感,对他人同情,被艺术感动,还有更为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感情,都有可能令他不能自已。"一次母亲见他独坐在藤椅上垂泪,忙问怎么回事,他指指收音机--正播放一首二胡曲(我猜测是闵惠芬的江河水),哀婉缠绵-奏完,他才说:'怎么会……拉得那么好……'泪水又涌出,他讲不下去了。"一九八五年,一杂志社来采访,问起"文革"的事,沈从文说,"在'文革'里我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一女记者走过去拥着老人的肩膀说了句:"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没想到的是,沈从文抱着这位女记者的胳膊,嚎啕大哭。什么话都不说,就是不停地哭,鼻涕眼泪满脸地大哭。沈夫人张兆和像哄小孩子一样,又是摩挲又是安慰,才让他安静下来。这其中的屈辱、愤满,非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表达的正是这种触景生情、敏感多怨的复杂心理。

      还清楚地记得,"文革"开始时,我上小学三年级。一天早上到学校,发现到处乱轰轰,桌椅板凳、门窗玻璃全部掀翻、打碎,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以后可以不上课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此后,学校里大字报漫天飞,图书馆的藏书被堆在操场上焚烧,校长、老师一个个被拉出来批斗、游街、抄家,受尽侮辱和残害,……..。看沈从文在文革中的遭遇,经常联想到记忆中的情形。回过头来看,彼时的情景非常荒唐、不可理喻。但当时,为什么那么多人随波逐流,表现出愚昧的狂热、残暴和人性扭曲,值得今天认真反思。"文革"的暴行,不仅给沈从文这样的大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更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耻辱。

      前些时候,看到《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当代著名政治学家、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对话。当谈到邓小平对"文革"的态度时,俞教授表示:"邓小平的态度非常明确,这就是坚决、彻底地否定文化大革命。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放眼整个中华文明史来看,'文革'的灾难与危害,绝不仅仅限于'文革'的十年,'文革'对传统中华文明的破坏,在许多方面将永远不可修复。质而言之,'文革'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大道,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从我们这些经历过'文革'的人看来,当下社会中的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文革'对人类文明的破坏直接相关。当记者问到很多年轻人对'文革'不了解时,俞可平表示:这是非常值得忧虑的。因为对历史的无知,必然导致对改革开放的误解和对现实的曲解。再加上'文革'中的受益者或'文革'后被判定的"三种人"(指'文革'中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打砸抢分子),还在努力为'文革'翻案。因此,一方面,邓小平坚决、彻底否定'文革'的方针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另一方面,为什么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发动文化大革命,'文革'的深刻教训究竟是什么?如何从制度上防止'文革'悲剧重演?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必须反思。"

      我个人非常拥护邓小平的决策。第一,必须坚定、彻底地否定"文革"。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文明的大倒退,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暴行的历史重现;第二,必须让年轻的一代了解历史,反思"文革"的起因,从国家法制上入手,防止"文革"悲剧的重演。

      在2001年第四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上,我提交了一篇《中日质量管理实践的比较》,其中谈到中日质量文化环境的差异:"到了'文革'时期,全面批评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从根本上否定孔孟之道对中国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导致了人们道德观念的极大混乱和唯心主义横行。'文革'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破坏作用,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当看到俞教授讲:"文革"对传统中华文明的破坏,在许多方面将永远不可修复时,内心的无奈和悲愤无以言表!

      张新颖在后记中写道:"我想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半生的经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虽然这已经足以让人感慨万千了;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不仅对个体生命更有价值,而且对社会、时代更有意义,却也不只是社会、时代单方面所能决定的。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这个方面的力量过于强大,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的演变中渐渐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

      看完《沈从文的后半生》,我要感谢张新颖使我更加清楚地看清了个人和社会的一些关系。"文革"的余孽正在逐步消退,而沈从文所坚持的文化精神和人格魅力正从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站立起来。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希望。祈愿历史不再倒退,"文革"不会重演,天佑中华,国泰民安!

网站地图